5岁的浩浩两三天前开始说“喉咙痛”,接着就发高热,也不愿意吃东西,妈妈以为跟以前一样又是咽喉炎引起的发热,于是就给浩浩喂了药。没想到,浩浩的咽痛症状越来越厉害,还说肚子痛、头痛……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这是什么病?没听过!”浩浩妈对此非常紧张。其实,疱疹性咽峡炎并不是新的疾病,因为对疾病名称比较陌生,容易引起家长紧张。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A组柯萨奇病毒等肠病毒引起,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发病年龄多为1~7岁,婴儿也可发病。

传染性强需警惕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口—呼吸道传播,容易在幼儿集中的幼托机构和小学流行。提醒家长,如果孩子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畏食、流口水、四肢疼痛,需要引起警惕。在发病2天内,可以看到患儿口腔黏膜出现少数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水泡渐破溃变为浅溃疡。而婴幼儿多表现为发热、哭闹、流口水、不肯进食;年龄稍大的儿童除了发热外,会诉说咽痛、头痛、周身酸痛等。

这段时间天气闷热,孩子一旦有相关症状,别当成普通发热来处理。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性疾病,一般来说具有自限性,但也可引起支气管肺炎、病毒性心肌炎或脑炎等重症。如患儿持续高烧,且精神状态不佳或咳嗽剧烈等,应警惕合并肺炎或脑炎,要及时就诊。

护理要管好手和口

疱疹性咽峡炎从症状来看属于中医“温毒”、“口疮”等病。临床常见高热、咽喉肿痛、局部肿痛生疮甚至溃烂,且具有传染性的,当属中医“温毒”范畴。从临床来看,就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大多有高热,体温39-40℃,面红、舌红、苔黄腻,大便不通或硬结,少有鼻塞、流涕。这是由于气候炎热,湿与热相结,蕴而成毒,发于咽喉,导致咽峡部生疮甚或溃烂。或热居体内日久,与血相结,导致血败肉烂,成为溃疡。

防治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管好手和口,避免接触感染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2、管住口就是不偏食,食物多样化,合理搭配,尽可能少吃油炸、煎炒食品;3、勤消毒,室内应常通风换气;4、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户外活动;5、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预防此病应着重三个字:“热”、“湿”、“毒”。

●热应及时清:饮食上主张清淡,不宜进食煎炸、肥甘厚味等食物。孩子热气时可适当食用凉性的蔬菜和水果,如冬瓜、苦瓜、青瓜、绿叶蔬菜、奇异果、雪梨、马蹄、火龙果等。也可以选择适当的药膳调理,如龙脷叶、罗汉果煲瘦肉,新鲜鱼腥草煲瘦肉等。不宜过多进食荔枝、榴莲等温热水果。

●湿应及时祛:如果口苦或口气较重、咽喉不适、舌苔黄腻,可考虑选择以下食疗:①木棉花、鸡蛋花、龙脷叶煲瘦肉;②鸡骨草煲猪横脷;③绵茵陈、车前草煲鲫鱼。如果舌淡、口淡、舌苔白则要健脾祛湿,可选择扁豆、茯苓、赤小豆、淮山、薏苡仁等煲汤或煲粥。

●毒应及时解:热在体内日久易成毒。可考虑煲绿豆、荷叶糖水;青天葵煲瘦肉;如果有烦躁、眼红等肝热之象,可以用菊花、夏枯草煲瘦肉,儿童可用钩藤、灯芯草煲瘦肉。

  乱用抗生素可导致孩子体内菌群紊乱

  近期,有很多妈妈在朋友圈转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新一轮病毒感染来了,疱疹性咽峡炎,得了以后高烧40度不退,嘴里全是疱疹,疼得无法进食。医生警告家人,不要亲吻孩子,孩子抵抗力太低,这次病毒是大人通过亲吻唾液飞沫传播的。”该消息让不少家长“如临大敌”,不知到底该不该和宝宝亲密接触。亲吻孩子真的会让孩子得疱疹性咽峡炎吗?

  专家表示,未见相关研究报导亲吻孩子是否会导致孩子患疱疹性咽峡炎。但由于人的唾液中有可能携带多种致病细菌和病毒,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抵抗力弱,应避免与小孩发生口对口亲吻,更不能由大人将食物嚼碎后喂食幼儿,也不要与孩子共用餐具。

  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服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中医扁桃体专科赵大夫表示,抗生素预防感染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抗生素并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只有杀菌的作用。孩子患病期,要采用物理退烧疗法,而不是滥用抗生素,以免耽误病情。如果乱给孩子用抗生素,反而会导致孩子体内菌群紊乱;菌群紊乱以后,一是可能导致抗生素相关的腹泻,再就是可能会导致霉菌的感染。有时候看到的溃疡,就是所谓的小儿鹅口疮,就是因为抗生素把细菌压得太厉害了,没有有益菌钳制霉菌,使霉菌得以滋生,无形中用抗生素延长了病程,加重了病情。

————————————

(中医扁桃体专科赵大夫,咨询;有关小儿扁桃体炎\肥大,腺样体肥大,咽炎等耳鼻喉问题,方便咨询)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鍖婚櫌鏄亣鐨勫悧
鐧芥鐤棭鏈熷浘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yfyl/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