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去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onghe/89ac7.html

春天来了,全国各地的新鲜蔬菜纷纷进京。荠菜、穿心莲、蒲公英等各种特菜品种都能见到,百姓可以“尝鲜”享口福。

变迁

有身份的特菜端上百姓餐桌

林云枫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早先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饭桌上就是白菜、萝卜、土豆,还有些黄瓜、菜椒。”她回忆道,“那会儿,像什么荷兰豆、西蓝花、芦笋、樱桃番茄,别说尝尝了,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在林云枫的记忆中,当时市面上难得一见的稀罕菜都被叫做“特菜”。

确实,40多年前,西芹、生菜、西蓝花可以说是北京的“特菜一代”,专供涉外饭店。如今,这些老特菜早已成为家常菜。现在,新一代的特菜变成了洋蔬菜、土野菜,以及花卉、香草、芽苗菜等新品种。

那些身价高、数量少的特菜是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与蔬菜打了50多年交道的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曹华,见证了这一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新建了几十家涉外饭店,聘请的西餐大厨列出的蔬菜菜单让人大开眼界。什么西芹、荷兰豆……别说采购了,连听都没听说过。只好通过香港转道进口这些特菜。”曹华对记者说。

当时,加上关税和运费,1斤特菜的价钱能买斤大米。如此高昂的价格,即便是涉外酒店也难以承受。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北京市农业工作者开启了特菜种植之路。

很快,北京陆续发展起了昌平的小汤山,顺义的沿河,朝阳的太阳宫、十八里店,丰台的西局、樊家村,通州的宋庄等9个特菜种植的基地。

北京市大规模特菜引进主要分5批,最早的一批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的是西蓝花、生菜、西芹、荷兰豆、紫甘蓝、洋胡萝卜等;第二批是抱子甘蓝、羽衣甘蓝、球茎茴香等;第三批是彩色甜椒、水果黄瓜、耐储运番茄和叶用甘薯等。此后,又陆续引进了软化菊苣、宝塔菜花、四棱豆、黄秋葵等两批50多个品种的特菜。

年5月,曹华前往小汤山特菜基地工作,重点负责第三批特菜的引进工作。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引进“长寿菜”——叶用甘薯。当时,曹华和全国著名甘薯专家王寒教授跑遍了徐州、南京、山东、河北等地,最终在广西长寿之乡巴马找到了更适口的叶用甘薯品种,最终引进到京。

“叶用甘薯很受欢迎,还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餐桌呢!”曹华说,这款特菜如今依旧很受欢迎,仅在通州区就种植了80多个大棚。

上世纪80年代初到年,特菜主要是供给涉外酒店、高端酒店,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这些“有身份”的菜逐渐端上了市民餐桌。

7年鱼腥草首次进入新发地市场。

变化

穿心莲的“剔芽”让他成了特菜大王

如今,像西芹、西蓝花这类“老特菜”早已失去了“新奇特”的光环。越来越多的新品种被培育、引种、流通到北京,摆上市民餐桌。

新发地商户仇学友经营特菜十多年,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捡漏”穿心莲的故事。

那是7年的一个雪天,仇学友去花乡收菜。看到雪地里杂乱地扔着一小堆绿油油的东西,他习惯性地捏起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味道很清新。顺着脚印,仇学友走进一个大棚里,长得像吊兰的绿色植物满满一大棚,看着很漂亮。

工作人员告诉他,这叫穿心莲,能吃,还是药材。不过,当地都是当作花卉栽培,准备在春节的时候卖。

听说“能吃”,仇学友顿时来了兴趣,就捡了一包穿心莲回家试着凉拌吃,感觉口感挺不错。于是,他就把穿心莲带到摊位上售卖。

“那时候是冬天,穿心莲翠绿鲜嫩,一摆上摊位,就受到了客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pzff/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