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到三白草总是感到特别幸运。最早知道三白草应该是在中药书本上,不过那时候还没见过实物,也没有刻意去留意它。

邂逅野生三白草是在绍兴的一个山沟沟里,靠近水田边上。那天我们正组织大家户外识药,看到很兴奋,叫了起来,太难得了,赶紧拍照记录。第二次看到大片的三白草是在黄老师家的田边上,小溪边。黄老师说,能发现这么大规模的实属难得。令人感伤的是,这边以后要建一个铜鉴湖,三白草也就面临被灭绝的风险。黄老师说要找个好的地方给它移栽过去,到时候我也会去帮忙。

三白草是三白草科的植物,在我们浙江三白草科的植物就两种,另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蕺菜(鱼腥草)。三白草科在我们中国一共有3个属4个种,它是很小的一个科,有一个属叫做裸蒴属,仅在云南发现有二个种,是中国特有的属特有的种。

三白草生于低湿沟边,塘边或溪旁。现在由于人工开垦,三白草已经不多见了,能见到就是缘分。

关于三白草的说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叶白,花白,根白。另一种指的是三白草的花序下三片白颜色的叶子。三白草只在特定的时间即开花期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余时间全株都是绿色的。

其实,三白草连花瓣也没有,我们看到的三白草的白叶子不是叶子,而是它的花苞片。三白草叶子叶柄下面有托叶,托叶呈鞘状包着茎,另外它全株有强烈的特殊香气。

为什么说它是苞片不是叶子呢?仔细看那白色的叶子下面常是没有托叶的,而苞片是从叶进化来的,苞片的表面还残留着叶子的脉纹,这是进化的不完全导致的。花的结构如,花瓣、雄蕊、雌蕊、花托,花萼……都是由叶子不断的进化演变成的。越是进化得完整的高等植物,就变化得越完全,它这个不完全,所以它的苞片还保留着叶的特点。

三白草始见于《新修本草》新增三白草条,云“三白草生池泽畔,高尺许。叶似水荭,亦似蕺,又似菝。叶上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根如芹根,黄白色而粗大。”陈藏器则云“此草初生无白,入夏叶端半白如粉。农人候之莳田,三叶白则草便秀,故谓之三白。若云三黑点,苏未识矣。其叶如薯蓣,亦不似水荭。”《本草纲目》谓“三白草生田泽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如蓼,叶如商陆及青葙。四月其颠三叶面上,三次变作白色,余叶仍青不变。《造化指南》云∶五月采花及根,可制雄黄。苏恭言似水荭,有三黑点者,乃马蓼,非三白也。藏器所说虽是,但叶亦不似薯蓣。”上述特征与今所用三白草基本一致。

古代农家,观察三白草叶色变化,参照农作物及果蔬成熟情况,得出“三白三食”农谚,也被李时珍采风记录下来。

俗云:一叶白,食小麦;二叶白,食梅杏;三叶白,食黍子。

第一片叶子变白时,当在三月底四月初立夏时,麦子黄熟了,可以收割了。第二片叶子变白时,当在四月中下旬,黄梅金杏成熟了,可以品尝了。第三片叶子变白时,就到五月初的端午夏至了,早熟的黍子(也称稷、糜,禾本科,黍属,一年生栽培草本)可以收来酿酒了。

《唐本草》:主治水肿,脚气,利大小便;消炎、破癖,除积聚、消疗肿。

《藏器》:捣绞汁服。令人吐逆。除疟及胸膈热痰,小儿痞满。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成份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正壬酮。

《本草推陈》:南京民间草药名为白节藕;用治火淋,虚淋,黄疸。

《植物名实图考》:湖南民间用作治筋骨痛及夫人调经。

《百花湾》:配神仙对坐草治黄疸。

性味苦辛,寒。

①《唐本草》:"味甘辛,寒,有小毒。"

②《福建中草药》:"苦辛,凉。"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淋浊,带下,痈肿,疗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捣汁坎。外用: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复方①治疔疮炎肿:三白草鲜叶一握,捣烂,敷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绣球风:鲜三白草,捣汁洗患部。(《浙扛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黄老师介绍说:在他们那边三白草和节气是有关系的,等到它叶子都变白的时候意味着今年不会发大水了,可以插秧了。三白草还可以治疗秃发,把三片白叶浸在醋里7天后擦患处,一天数次。

如果你喜欢,欢迎收藏和转发。

喜欢就加入我们

偶尔巡山,偶尔睡觉,偶尔发发牢骚,偶尔还会偷懒,若能多识些鸟木虫兽则更妙哉!这里有不一样的本草世界。

小草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引起白癜风原因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yfyl/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