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白绢病
鱼腥草白绢病的发生及防治鱼腥草,属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根、茎、叶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 即侧耳根,地下茎匍匐生长,嫩茎叶及肥嫩的根茎凉拌或煮汤后味道鲜美,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化食顺气、镇痛、止咳、驱风、健胃等功效,并能预防流感、肺炎、湿疹等多种疾病,是药食兼用的保健蔬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鱼腥草的需求量连年增加,单靠采集野生的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近年来,很多地方进行人工种植,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鱼腥草白绢病 由于连年种植,导致鱼腥草白绢病发生严重,已经成为阻碍鱼腥草生产的一大难题。 1、田间症状 多发生在作物生长后期,发病初期地上茎叶变黄,发病部位近地面根茎部,染病初期呈水渍状或黄褐色坏死,以后迅速腐烂,病部表面产生大量绢丝状白色菌丝,覆盖病部,然后菌丝层变浅褐,最后褐色。到后期,整个植株枯黄而死。 2、病原 半知菌亚门、小核菌属齐整小核菌。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隆起或扁平,褐色至黑色,组织紧密,表面粗糙或光滑,表层细胞小,色深,内部细胞大,色浅或无色。菌丝大多无色或浅色。 3、发病规律 该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侵入发病,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大量菌丝沿地表或病组织向四周扩展蔓延。酸性土壤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暴晴、暴雨有利于此病流行。通常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可达到发病高峰期。酸性土壤或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4、发病条件 (1)气候,该病菌最适温度为25—C,菌核发芽要求几乎%相对湿度,因此,此病为高温高湿病害,高温多雨天气发病重,气温降低后,发病减少。 (2)土壤过酸、过湿,沙质土由于通气条件好,适于病菌生长,一般发病较重。 (3)连作或感病作物用作轮作作物或作物生长过于茂密发病重。 (4)免耕地比浅耕地病轻,因为免耕地菌核在土表,由于日晒雨淋,干湿交替菌核表层易遭破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侵入和杀死菌核,而翻入浅土层菌核保存较好,次年再翻到土表,萌发引起发病。 5、防治技术 1)避免连作。重病地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实行水旱轮作。 2)种苗消毒。选用0.1%硫酸铜容易,50%甲托倍液或多菌灵液,浸种苗10分钟后移栽。 3)合理施肥。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在田间增施硝酸钙、硫酸锌或喷施丰洽多保-倍液可减轻白绢病的发生。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用5%井冈霉素水剂倍液,或丰洽根保-喷淋或灌根,交替用药防治2~3次,隔7~15天一次,喷匀淋透。 喜欢本篇,欢迎点赞分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xgpw/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