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20方剂10
六、白鲜皮 1.药用来源: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 2.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3.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泻火解毒,祛风通痹。 4.主治病证:湿热疮毒,湿疹,疥癣(常配伍苍术);湿热黄疸,风湿热痹(常配伍茵陈)。 5.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七、秦皮 1.性味归经: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2.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3.主治病证:湿热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4.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5.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一、金银花 1.药用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2.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4.主治病证:痈肿疔疮(常配伍白芷),为治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常配伍连翘);热毒血痢(常配伍黄芩);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5.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二、连翘 1.药用来源:木樨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2.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4.主治病证: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常配伍金银花),“疮家圣药”;风热外感,温病初起(常配伍金银花);热淋涩痛(常配伍车前子)。 5.用法用量:煎服,6-15g。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三、蒲公英 1.药用来源: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2.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 4.主治病证:痈肿疔毒,乳痈内痈(常配伍金银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热淋涩痛,湿热黄疸(常配伍白茅根);目赤肿痛(常配伍菊花)。 5.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6.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四、紫花地丁 1.药用来源: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 2.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4.主治病证:疔疮肿毒,乳痈肠痈(常配伍金银花);毒蛇咬伤(常配伍雄黄);目赤肿痛,外感热病。 5.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6.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五、鱼腥草 1.药用来源: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2.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 4.主治病证:肺痈吐脓,肺热咳嗽(常配伍桔梗),为治肺痈的要药;热毒疮痈(常配伍野菊花);湿热淋证(常配伍车前草);湿热泻痢。 5.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6.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证疮疡忌服。 六、射干 1.药用来源: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4.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常配伍荆芥);痰盛咳喘(常配伍桑白皮)。 5.用法用量:煎服,3-9g。 6.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 七、山豆根 1.药用来源: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2.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4.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牙龈肿痛(常配伍石膏)。 5.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八、白头翁 1.药用来源: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4.主治病证:热毒血痢(常配伍黄连),治热毒血痢的良药;疮痈肿毒(常配伍蒲公英);阴痒带下(常配伍秦皮);血热出血,温疟发热烦躁。 5.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虚寒泻痢忌服。 九、大青叶 1.药用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片。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4.主治病证: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常配伍水牛角);喉痹口疮,痄腮丹毒(常配伍生地)。 5.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十、板蓝根 1.药用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4.主治病证: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常配伍金银花);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常配伍生地)。 5.用法用量:煎服,9-15g。 6.使用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十一、青黛 1.药用来源: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寥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2.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肺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4.主治病证: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常配伍生地);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常配伍板蓝根);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常配伍海蛤粉);暑热惊痫,惊风抽搐(常配伍滑石)。 5.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胃寒者慎用。 十二、贯众 1.药用来源: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3.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4.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常配伍黄连);血热出血(常配伍黄连);虫疾(常配伍驱虫药);烧烫伤,妇人带下。 5.用法用量: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十三、重楼(蚤休) 1.药用来源: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3.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化瘀止血。 4.主治病证: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常配伍黄连);惊风抽搐(常配伍钩藤);跌打损伤(常配伍三七)。 5.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患处。 6.使用注意: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均忌服。 十四、土茯苓 1.药用来源: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 2.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3.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4.主治病证:杨梅毒疮,肢体拘挛(常配伍金银花),治梅毒的要药;淋浊带下,湿疹瘙痒(常配伍木通);痈肿疮毒(常配伍苍术)。 5.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 十五、熊胆粉(熊胆) 1.药用来源:脊椎动物熊科棕熊、黑熊的干燥胆汁。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心经。 3.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4.主治病证:热极生风,惊痫抽搐(常单品应用);热毒疮痈(常配伍冰片);目赤翳障(常配伍冰片);黄疸,小儿疳积,风虫牙痛。 5.用法用量: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6.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虚寒证当禁用。 十六、穿心莲 1.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2.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3.主治病证: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4.用法用量: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十七、野菊花 1.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2.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3.主治病证:痈疽疔疖,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煎汤外洗治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4.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无。 十八、白花蛇舌草 1.性味归经: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2.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3.主治病证: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4.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第二节温下 一、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痛,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用法:水煎服。 方解: 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为君。 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为君。 攻逐积滞大黄性虽寒,但有附子之辛热,则去性存用。 芒硝:润肠软坚,为臣。 干姜:温中助阳,为臣。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之不伤正,为佐。 甘草:助人参益气,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应用: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腹中冷痛者,加肉桂、吴茱萸。 注意事项: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绝非此方所宜。 二、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配伍特点:附子、细辛克制大黄寒性。 第三节润下 一、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用法:食前服。 方解: 肉苁蓉:温肾益精,暖腰润肠,为君。 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为臣。 牛膝:补益肝肾,强壮腰膝,性善下行,为臣。 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为佐。 升麻:是由于其入阳明清宣升阳,轻阳得升,浊阴自降,有欲降先升之妙,为佐。 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为佐。 加减应用:气虚者,加人参;有火者,加黄芩;肾虚加熟地;虚甚者,枳壳不必用。 注意事项: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二、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配伍特点: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具有下不伤证、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 第四节逐水 一、十枣汤《伤寒论》 组成: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用法:原方用法: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方解: 甘遂:善行经隧水湿,为君。 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为臣。 大戟:善泄脏腑之水湿,为臣。 大枣十枚煎汤送服: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缓和诸药毒性;培土制水,邪正兼顾,为佐。 加减应用:无。 注意事项:使用本方应注意四点:一是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二是从小量开始,且于清晨空腹服用;三是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四是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二、舟车丸《医方集解》 组成:牵牛子、大黄、甘遂、大戟、芫花、青皮、橘皮、木香、轻粉、槟榔。 功用:逐水行气。 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 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胀而坚,大小便秘,舌苔白滑腻,脉沉数有力。 配伍特点:共奏逐水行气之功,使水热壅实之邪从二便排出,犹如顺流之舟,下坡之车,顺势而下,故名为“舟车丸”。 第五节攻补兼施 一、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生姜、大枣、桔梗。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用法:水煎一沸后,再入桔梗煎一沸,芒硝溶服,热服为度。 方解: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急下以存正气。 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正以利祛邪,使攻不伤正。 桔梗:开肺气以利大肠。 生姜、大枣、甘草:补益脾胃;甘草又能调和诸药。 加减应用:“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 注意事项:本方虽配伍扶正之品,但泻下力强,当中病即止。孕妇忌用。 二、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组成:细生地、生甘草、人参、生大黄、芒硝、玄参、麦冬、当归、海参、姜汁。 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烈,脉沉细。 用法:原方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方解: 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 玄参、生地、麦冬、海参:滋阴增液。 人参、甘草、当归:补气益血,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 加姜汁冲服,既可防呕逆拒药,更借姜以振胃气,不可单纯理解为反佐之意。 加减应用:无。 注意事项:无。 三、增液承气汤(治燥剂:滋阴润燥) 组成: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阳明热结阴亏证。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配伍特点:本方重用养阴之品相伍,攻补兼施,共成“增水行舟”之剂。 第四章和解剂 一、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概念: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2.适应范围 和解剂原为治疗足少阳胆经病证而设。然而,胆附于肝,表里关系至为密切,无论肝胆受邪,或本身功能失调,常相互影响,并往往累及脾胃,故肝脾之间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而气机升降失常者,皆可用和解剂治疗。 3.配伍规律 和解剂组方配伍较为独特,往往既祛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 4.分类 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5.注意事项 和解剂毕竟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以防其伤正,且因兼顾正气,故纯实者亦不可选,以免贻误病情。 第一节和解少阳 一、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证。 妇人中风,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去滓,再煎。 方解: 柴胡: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为佐。 人参、大枣:扶正以祛邪;益气以御邪内传,为佐。 炙甘草:助参、枣扶正;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应用: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注意事项: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阴虚血少者禁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pzff/4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成药选药百宝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