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箓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符箓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又记: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

道教在长期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众多的符书。所创符箓难以数计符箓样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类:

(一)复文。多数由二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画组合成形。主要见于《太平经》。

(二)云篆。据说是天神显现的天书,实即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或古篆籀体而造作的符箓。主要见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三)灵符、宝符。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

(四)符图。由天神形象与符文结为一体的符箓。这类符箓也很多,在古墓葬发掘中,亦曾发现过这类符箓。

道教符箓使用十分广泛。

1、有用于为人治病者:或丹书符箓于纸,烧化后溶于水中,让病人饮下;或将符箓缄封,令病人佩带。

2、有用于驱鬼镇邪者:或佩带身上,或贴于寝门上。

3、有用于救灾止害者:或将符箓投河堤溃决处以止水患,或书符召将以解除旱灾等。

4、斋醮法事,更离不开符箓,或书符于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将请神,令其杀鬼;或用符关照冥府,炼度亡魂。整个坛场内外,张贴、悬挂各式符箓。

当今社会和古代社会文化,符咒或符箓,我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我们很多人也都请过灵符,如平安符、财神符、夫妻和合符等,元帅符,等等种类繁多,那什么是符?符到底是不是封建迷信?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符。

符,是天地灵气的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咒,是天神的语言,是蕴含有神秘法力的秘语。灵符,则是书符念咒后的结晶,它的功能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可以杀鬼、驱邪、禳灾外,还可以用来治病。

例如,在明太祖时期,为了驱散瘟疫,张正常天师书巨符、焚之入井,引得百姓争相汲水,病情得以控制。朱元璋为褒奖天师,还特意在井上建亭,号曰"太乙泉"。类似的事件在史书上、生活中比比皆是,符咒的神效在民间也是广为流传。

再加上中国宗教蓝皮书公开为道教法术正名:"作为中国本土唯一的宗教,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道教法术不是巫术、迷信。"(参见《中国宗教报告()》,P54~7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7月出版)。

人们逐渐客观认识到道教法术的科学依据,所以对道教灵符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天师府,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请"天师符"。

但是,很多人对灵符的使用禁忌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下边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不可不知的禁忌:

一般来说,一道灵符的使用期也就是一年,符神护佑了一年功德圆满也就需要回去述职了。也有的门派说是三年,各师各法。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符是可以永久使用的,这个另当别论。

符的使用禁忌

1、符咒使用切不可超过法师所嘱托的时间,超过了使用有效期,符咒的效用会慢慢的消失;

2、使用期间忌污秽。法器、符咒等都是忌污秽的,一沾污秽立即损坏;

3、忌胡乱往符袋中添加别物,或胡乱的佩戴符咒、添加符咒;

4、房事时切忌携带。房事虽然是阴阳相合天地之道。但是阴秽之物也随之而生,符的灵力会受到影响;

5、如有损坏或者字迹因为汗水模糊的也不可以继续使用;

6、天葵期间的女性不宜碰触,天葵污秽会损坏符咒灵性;

7、触摸时要净手,至少保持手的干净。另外,没事也不要随意拿出符咒查看、触摸;

8、符咒到使用期限,或被损坏、沾污,都应该在干净的地方恭敬的将符咒烧化送走符神,切不可随意扔掉。

符的使用有效期

一般情况下,灵符的有效期为一年。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加持效力会有所减退,故而建议一年更换一次灵符,诚心奉请神灵庇护。

另外,视各人德行修为不同及事情难易轻重而有所不同,灵符使用期也会有变化。若行恶作奸犯科等人即使请到灵符,通常神灵也会保佑,灵符的使用期也会更短。

灵符起效时间

一般来说,灵符起效时间会根据善信情况的轻重缓急略有变化,犹如人生病了吃药一样,有的见效快,有的则慢,以及前世今生所积诸多恶业、孽障等等诸因干扰,阻力会有轻重不同,所以灵符出现效应时间各不相同。

有的用符后很快,一两天或几天就有奇妙的灵效;有的则要慢一些,一个月或稍长些都不等,没有统一时间标准。法缘深的可能见效快,法缘浅的可能会见效慢。

请符咒后的注意事项

每一位缘主务必心存善念,行善事,心洁方可得神灵之庇佑。每晚睡觉前,可对着灵符以意念诚心祈求符中神仙助你达成愿望,这样可以加强灵符灵效。

另外,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进行一些放生、或随喜积功德等为善之举以配合用符,以解因果孽障之纠缠,功效则会更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xgpw/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