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Miq.)PaxexPaxetHoffm.的干燥块根,具有补脾益肺,补气固表,益气生津之功效,中医临床主要用于脾肺亏虚、气阴不足、自汗口渴等证。

太子参是贵州省发展最快的中药大品种,其产业在边远和少族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去由于太子参研究基础薄弱,上游少品种,中游种植加工技术落后,下游缺产品,严重制约了太子参产业质量升级和做优做强。

我院周涛教授作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带领团队成员对太子参规模化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年技术攻关,在培优品种、改革种植模式、产品研发、技术标准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首次建立了覆盖太子参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应用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育成适宜山区与丘陵高产优质新品种

前期通过对份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农艺性状和质量的相关分析,明确栽培种源可以使用一级分枝数、叶宽和闭锁花数作为评估预期产量的指标。后经转录组挖掘到太子参环肽HB和HA生物合成的前体基因和环化酶基因,揭示了导致含量差异的生物合成机制。基于此,综合运用系统选育法,辅助Scot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在幼苗期明确遗传特征锁定育种目标,成功选育了适宜海拔m左右山区种植的新品种“施太1号”、“贵参1号”,平均单产比对照增加45%,一等品、二等品比例分别比对照组高33%和18%;两个品种的药材中环肽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9%~16%,从太子参产业源头保障了种植有良种。

太子参植株和太子参新鲜块根

建立适宜种植区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为突破太子参种植中,种子萌发率低、药材繁殖系数差、病虫害及连作障碍突出等问题。我院团队首创了“有性繁殖生产种根、无性繁殖生产药材”的栽培技术,改革了传统单一的无性繁殖留种方式,提高了太子参种苗繁殖系数,使鲜参产量在单位面积上增加了2倍,药材商品优级率也提高了15%,每亩增效益可达元以上。

通过零下低温打破种子休眠,令种子发芽率提高30%,种胚离体诱导培养、超低温脱毒快繁等技术,微块根诱导率、移栽成活率90%以上,种苗移栽时间缩短15天,建立种植技术规范从而稳定了生产量。以固化微生物技术开发拮抗叶斑病的生防菌剂,摸索并实践了太子参-大豆、太子参-玉米等轮种和套种技术,通过改善土壤微生态,降低了连作障碍的发生,以良种与良法相结合,保障规模化种植中太子参的生产质量。

太子参有性繁殖育种基地

研制产地加工机械设备,推进产业链全面升级

长久以来,产地加工效率低、高品质加工工艺短缺一直是太子参产地加工中的痛点。该团队经过反复地研究与条件摸索,明确了8min两次快速过水降残、60℃热风对太子参鲜根中环肽、皂苷成分的影响最小,在示范基地贵州金草海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温湿度数据采集、处理、反馈的3条机械化产地加工的生产线,实现日均加工量80吨,加工效率提高37倍,药材优级率提高了28%,推动了太子参产地机械化加工业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研制建立太子参全产业链13项技术标准,其中行业标准2项、行业团体标准11项,解决了产业链缺乏技术标准问题,使太子参成为贵州首个具有全产业链行业技术标准的中药材品种。

太子参清洗-干燥自动化设备

研发太子参刺梨保健品,填补了贵州太子参在健康领域的产品空白

研发出了“太子参刺梨保健饮料”(国食健注G)产品。采用压榨液混悬3h除杂、快速冷冻12h和防色变工艺研制解决了水溶性鞣质、维生素C及多糖的不稳定性,涩味口感等问题,建立了以可溶性多糖为指标的质量控制,增加了多肽检测的产品保护特色。此外,新工艺与严格的质量控制,使本产品保质期延长到18个月,突破了保健品一般12个月的保质期的规定,延伸了产业链,填补了贵州太子参产业健康领域深加工产品的空白。

太子参刺梨保健饮料

团队简介

中药资源学团队现有核心团队成员14名,团队成员具有遗传育种、植物营养、病虫害防控、土肥栽培专业技术。该团队立足中药材产业需求实际与发展瓶颈,围绕太子参、天麻、白及、前胡等重点品种开展工作,目前在太子参品种选育、天麻共生蜜环菌选育、天麻病原菌鉴定及太子参病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该团队积极落实技术服务与试验示范工作,组织培训和开展科普活动余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种植户等共计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份。在“十四五”期间,该团队将继续发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的精神,砥砺前行,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

团队成员合影

END

图/文:王艳红

编辑:潘琪

校审:潘琪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xgls/8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