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仰望星空,月亮上的阴影常常引发人们的好奇,是谁住在上面,那会是谁的身影?屈原也想知道答案,他在《楚辞》里向天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月亮它究竟有什么德行,能死而复生呢?顾菟常在月亮之腹,能有什么好处?月有圆缺,古人又认为这是月亮死而复生,顾菟又是什么呢?汉代的王逸,把“顾菟”解释为兔子,但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中举出十来个证据,证明“顾菟”实际上是蟾蜍,而蟾蜍就是“月精”,这是在人们的幻想中,最早登上月球的“宫主”。这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由上到下分别代表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画面中心线以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左上角的图像。那是一轮镰刀月,高高悬挂在浩渺深邃的天宇,月亮上部是一只体格硕大的蟾蜍,周围云雾缭绕,仙气十足。月亮之下是一个身穿宽袖长襦的女子,她脚踏祥云,朝着月亮的方式飞奔而来,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嫦娥奔月的原型。秦简《归藏》“恒我窃毋死之(药)”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时代写成的《淮南子》,其中的《览冥训》一章,讲到“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做注说“姮娥,羿妻”。姮娥是后羿的妻子,偷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长生不老药,奔月而去。东汉张衡在《灵宪》中又说嫦娥偷药后,“姮娥遂投身于月,是为蟾蜍”。近年来在考古中发现的秦简《归藏》中,也发现了“恒我窃毋死之(药)”一句话,说明故事的起源应该还更早一些,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代。嫦娥奔月汉画像石邮票“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中国人总是喜欢大团圆的。嫦娥来到月宫,必然是清冷孤寂的,听故事的人总希望她能与后羿重逢。于是《淮南子外八篇》写了更加曲折动人的故事,嫦娥在月宫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想要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与后羿团聚。上面这枚邮票取材自河南南阳西关汉代嫦娥奔月画像石,嫦娥、玉兔、蟾蜍的图像汇集在一方小小的石刻上,也成为后来经典的嫦娥奔月图。《嫦娥执桂图》唐(寅明)“中有月轮满,皎洁如圆珪。玉皇恣游览,到此神应迷。嫦娥曳霞帔,引我同攀跻。腾腾上天半,玉镜悬飞梯。”裙裾翩翩的仙子,空明澄净的明月,引发后人无数的绮丽想象,嫦娥也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美神。善画美人的唐寅的这幅《嫦娥执桂图》绘于他高中南京解元之后。月宫仙子嫦娥神形温婉,如月色清凝,纤纤玉手执桂花,裙带随风飘动,皎洁典雅,尽显美人风姿。《避暑录话》记载“登科为折桂”,“登科为登蟾宫”,唐寅以桂花、嫦娥奔月的意象代表中科举,而蟾宫、折桂则寄望着今后能够仕途顺意。《五代人浣月图》佚名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属阴,与古代女子一样,都是以静为主,以柔为美。嫦娥在民间也被称为月神。礼记中祭月的习俗在民间演化为女子中秋拜月,祈祷“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希望月神能赐予女性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上图的这幅《五代人浣月图》则完美还原了古人拜月的情形。三五中秋明月皎洁,高挂天际,庭院深处,树木苍郁欣茂,菊花、蜀葵竞吐芳香。一位盛装妇人临案焚香祈祷,神情庄严静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千百年来,人们对神秘的月亮有着无尽的好奇和义无反顾的探索。率先将乘风登月这一想法化作现实的是明朝一位叫做万户的人。他利用当时的火药和火箭,将47枚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两只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将自己送上太空。不幸途中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虽然万户登月未能成功,但他却被认为是人类航天登月的鼻祖。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万户山”,以纪念这位世界航天第一人。今天,“嫦娥奔月”成为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的代号。“嫦娥”着陆器带着“月兔”月球车登月,更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情怀。不久前,已在月球背面工作天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再次被唤醒开始新一个工作期。这个中秋节,当我们举头望明月,能否在月亮上看到他们的身影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马洪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xgls/1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