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疖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疖”。

毛囊炎

毛囊炎、疖的常用内服中药有哪些?

毛囊炎与疖的治疗,一般以外治为主,对于顽固的疖病或特殊部位的疖,则内治与外治结合。

1.热毒蕴结证:

临床表现: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金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蒲公英。热毒盛者,加黄连、栀子;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疖肿难化,加僵蚕、浙贝母。

2.暑湿浸淫证: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常用连翘、天花粉、赤芍、滑石、车前子、金银花、泽泻等。疖在头面部,加野菊花、防风;疖在身体下部,加黄柏、苍术;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临床表现: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常用白芷、贝母、赤芍、当归、皂角刺、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麦冬、玄参、五味子等。口干唇燥者,加芦根。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临床表现: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紫花地丁、白扁豆、白术、茯苓、桔梗、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等。脓成溃迟,加皂角刺、川芎。

毛囊炎、疖的常用外治方法有哪些?

1.初起皮损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皮损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水煎每日外洗2次。

2.脓成宜切开排脓,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

3.蝼蛄疖宜做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参考资料:《中医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皮肤性病学》等。

千佛山院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sltx/8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