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种子。8~10月间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花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青葙子的性味功效

《中国药典》

苦,微寒。

归肝经。

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中药大辞典》

味苦,性微寒,无毒。

入肝经。

祛风热,清肝火。治目赤肿痛,障翳,高血压,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疥癞。

治风热泪眼

青葙子五钱,鸡肝炖服。

治夜盲,目翳:

青葙子五钱,乌枣一两。开水冲炖,饭前服。

治鼻衄出血不止:

青葙子汁灌鼻中

《中华本草》

苦;性寒

归肝经

祛风热;清肝火;明目退翳。主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高血压病;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疮癣

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皮肤中热,风搔身痒,杀三虫,……主口唇青。”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恶疮、疥虱、痔蚀,下部?疮。生平谷道傍。三月采茎叶,阴干;五月、六月采子。”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青葙子,味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肝二经。主邪气、皮肤风热湿痒,杀三虫、疥虱、恶疮、痔蚀、下部?疮,镇肝脏,坚筋骨,益脑髓,明耳目。一名草蒿。”

《本草纲目》:“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征。”

《药性歌括四百味》:“青葙子苦,肝脏热毒。暴发赤障,青盲可服。”

《冯氏锦囊秘录》:“味苦寒,入肝经。青葙子,多治眼科,去肝脏热毒上冲,青盲翳肿,除心经火邪暴发,赤障昏花。”

《得配本草》:“味苦,微寒。入手少阴、足厥阴经。清肝火之上冲,祛心经之邪热。皮肤风湿,目中翳障,皆可施治。瞳子散大者禁用。(恐散阴气。)”

《本草备要》:“味苦,微寒。入厥阴(肝)。祛风热,镇肝明目。治青盲障翳,虫疥恶疮。瞳子散大者忌服(能助相火)。”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清肝泄热,明目驱风,治眼病赤肿,红翳青盲。此庸工习用之药。”

《本草经集注》:“味苦,微寒,无毒。主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恶疮,疥虱,痔蚀,下部?疮。其子:名草决明,治唇口青。一名草蒿,一名萋蒿。

《本经逢原》:“青葙子,治风热目疾,与决明子功同。其治风瘙身痒,皮肤中热,以能散厥阴经中血脉之风热也。”

《本草正义》:“青葙,即鸡冠花之同类。其子苦寒滑利,善涤郁热,故目科风热肝火诸症统以治之。”

《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露疮。"

《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滇南本草》:“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会约医镜》:“去风热。”

《饮片新参》“去皮肤中热,清肝明目”

《药笼小品》:“除风热。治一切目疾,惟瞳子散大者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tiankuia.com/qtkpzff/3943.html